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发展不仅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支撑。
深厚的历史积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等思想,直至今日仍在治党治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伟大的实践成果。在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毛泽东同志就充满信心地提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赢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历史雄辩地证明,这是一个需要文化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文化、迎来文化高潮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火热实践已经和必将继续给文化发展、文化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能量。
光明的发展前景。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文化基因是国家和民族长盛不衰最持久、最深沉的精神密码,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性质、特征、价值追求以及未来走向。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是至柔至刚、深入持久的力量,肩负着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定向、凝神、铸魂等重要使命。面向未来,经济发达、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态美好的中国,一定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中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道而行,需要昂扬的民族志气、坚强的思想保证、十足的精神动力和充沛的精神底气。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根铸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凝心铸魂。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建设文化强国要遵循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展现文明古国的时代气象,最根本的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凝聚起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汇聚起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深层力量。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展现文明古国的时代气象,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的基础工程,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滋养社会生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滋养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发展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基本要求,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不断完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实现了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大部分博物馆免费开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同时,国家持续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为各类文化市场主体提供发展平台,激活各类文化产业样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展现文明古国的时代气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丰富和滋养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展现文明古国的时代气象,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需要全面发展、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的大视野和大格局。
统筹“硬”与“软”的互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因此,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既要大力加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建设,巩固物质基础,又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把握“古”与“今”的承继。回望过去才能把握当下、远观未来。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500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史、100余年中国共产党历史、70余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都是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认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同时,也要警惕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针对文化复古主义,要发扬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品格,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针对文化虚无主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理解和弘扬中华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彰显“内”与“外”的互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秉承开放包容的理念,积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吸收外来文化文明精华,推动人类文明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展现文明古国的时代气象,要自觉反对文化封闭和文化迷失,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展示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
(作者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