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园乐园免费入口2024_i8请点此i3进去7y7y无限观看 _已满十八点从此进入观看

打造高效政务服务平台,立足专业城市建设综合运营商定位,做新时代美好生活缔造者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2023-11-11 10:26:20
2023-11-10来源:江西日报作者:严文波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现代化,又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下的时代要求,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所在。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博大精深的农耕文明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底蕴。新征程上,我们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既遵循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基于自身国情体现中国特色,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无论社会现代化程度有多高,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一方面,“谁来养活中国”是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答的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以不到世界9%的耕地,却要养活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当前,尽管我国口粮自给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看,我国国内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国外粮食产业链供应不确定的风险增加,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依然存在着许多隐藏的风险和挑战。另一方面,粮食需求质量的转变是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新挑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需求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这意味着对肉蛋奶农产品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而肉蛋奶农产品需求增加的背后是对大豆、玉米等饲料原材料需求的成倍增长。以大豆为例,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和消费国,对外依存度很高。大豆不仅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豆粕的价格波动更影响着我国饲料粮安全和国人的“肉盘子”。面对巨大的人口规模以及粮食需求和安全问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必须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强化农业科技攻关,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树立大食物观,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但也要看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当前,脱贫户收入整体水平仍然不高,脱贫地区防止返贫的任务还很重。因此,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意义重大。从本质上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不同发展阶段,统一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之中。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先决条件,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接续战略,两者共同承载了缩小区域、群体、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注重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推动“扶志”与“扶智”相结合,通过主体联动、协同治理逐步实现“脱贫”与“振兴”融合推进,不断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只有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才能进一步推进全面乡村振兴,为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共建共富、逐步共富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塑形”“铸魂”两手抓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有形有魂方能行稳致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我们既要在“硬件”上狠下功夫,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更要在“软件”上持续发力,不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乡土生活、农业生产,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的价值追求。历经时代变迁、时空转换,农耕文明蕴含的智慧光芒穿透历史,价值观念跨越时空,始终发挥着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重要作用。农耕文明不仅不能丢,而且要发扬光大。新征程上,深化对农耕文明的认识和理解是我们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前提。农耕文明因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时代条件等不同,往往“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深化对农耕文明多样性、共性的规律认识,更要挖掘农耕文明的特殊性和地方个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传承提升农耕文明,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总之,推动农耕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举措。乡村文化振兴并不意味着原封不动地保留、复原传统农耕文明,而是立足新的时代方位,围绕人民新的文化需求,寻找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顺应时代潮流、独具民族特色的现代农耕文明,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深厚动力。唯有坚持“塑形”“铸魂”两手抓,才能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注入动力与活力。

  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都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作支撑。我国广袤的农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过去,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一些地区的乡村发展主要依靠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以牺牲一定的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农业生产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严峻,乡村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加之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农情,决定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能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正确处理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促进全面绿色转型。生态资源作为乡村社会内生的独特性资源,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地创造综合效益。要立足当地生态禀赋,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做好生态利用文章,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奋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提供持续动能。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梁瑞
左云县| 龙岩市| 隆子县| 江达县| 聂拉木县| 绥阳县| 康平县| 耿马| 怀化市| 宣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