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这是中国政府针对当前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断点”“堵点”、关键核心技术掌控能力较弱、产业链上下游共生发展生态不完善等突出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不仅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有重要影响,更反映了一国经济抵抗风险能力的强弱。面对新变局、新挑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形成自主可控、稳定畅通、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既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也是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应对风险挑战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美欧日高度重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将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视为国家安全和全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完善风险应对机制。
美国早在2012年就将供应链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布《全球供应链安全国家战略》,提出“促进商品高效与安全运输”和“培养有弹性的供应链”两大战略目标。通过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美国政府加大对本土制造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鼓励企业回流,减少对国外供应链的依赖。2021年6月,美国白宫发布《建立弹性供应链、振兴美国制造业,促进基础广泛增长:第14017号行政命令下的百日审查》报告,根据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的《第14017号美国供应链行政令》要求,对半导体制造、先进封装、大容量电池、关键矿物和材料、药品及活性药物成分四种关键产品的供应链进行全面审查,分析各产品供应链的现状和潜在风险,就加强供应链弹性提出具体建议。2024年5月,由美国两党议员共同提出的法案《促进韧性供应链法案》在美国众议院获得“压倒性通过”。2024年6月,美国总统拜登签发最新行政命令,正式成立白宫供应链韧性委员会。拜登在这一行政命令中解释到,“要解决供应商过于集中在某个地理位置的问题”,实质上是要防范中国占据供应链的优势地位。此外,美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供应链安全法律制度,包括海关—商界反恐伙伴计划(C-TPAT)、舱单预申报规定(24小时规则)、集装箱安全倡议(CSI)、集装箱100%扫描规定、自由安全贸易协定(FAST)、《国防生产法》(DPA)等。
欧盟产业链供应链的战略重点是通过协同保障安全,制定统一政策框架,鼓励成员国加强在关键领域的投资和研发,强化区域内的产业协同效应,应对外部挑战,以期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继续将工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具体举措包括加强共同市场建设、设立共同市场应急工具等。2024年,欧盟委员会发布《2024年单一市场和竞争力报告》,明确了欧盟巩固和提升全球竞争力的七项原则,包括“通过持续的公共投资确保关键领域竞争优势,借助联盟基金来维持公平竞争环境,加强单一市场的区域融合”等,表明欧盟通过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协调合作共同构建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
英国政府制定了全面、长期的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战略。2017年,英国发布《产业战略:构建适应未来的英国》白皮书,宏观布局英国“脱欧”的产业战略,提出“五大基础”和“四大挑战”,确保英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优势。此后,英国陆续发布《制造业未来:英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加强英国制造业供应链:政府和产业行动计划》《英国工业战略》等文件,积极推动制造业创新,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同时通过融资、供应链协同等举措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和本土企业竞争力。2023年,英国发起10亿英镑半导体支持计划,提升英国在芯片设计研发和化合物半导体方面的优势,防止供应链中断。2024年,为保障英国药品、矿产、半导体等关键商品供应,英国商业和贸易部发布《关键进口和供应链战略》,提出加强信息分享、加大前沿研究力度、成立关键进口委员会、吸引国际投资、扩大供应商范围和加强盟友合作等具体措施,全力打造更具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
德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战略重点在于运用先进技术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通过实施“工业4.0”战略,推动智能制造和供应链数字化,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和效率,基于“领先的供应商战略”和“领先的市场战略”,形成以大型制造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产业生态,引领全球标准,增强产业链发展的稳定性。德国2019年发布的《国家工业战略2030》中,钢铁、铜铝、化工、机械、汽车、光学、医疗器械、绿色科技、国防、航空航天和3D打印等十个工业领域被列为德国的“关键工业部门”,保持闭环的工业增值链,增强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德国还积极推动供应链立法,2023年1月1日起生效的《供应链企业尽职调查法》要求,公司持续性地分析并报告供应链中与人权和环境标准相关的合规情况。
日本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战略重点是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特别是在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方面。近年来,日本发布《日本振兴战略》,发起《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旨在积极利用全球资源促进国内供应链发展;发布《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从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管理角度进行宏观布局。新冠疫情暴发后,日本政府将供应链安全保障上升为经济安全保障的核心任务,推出“2200亿日元补贴日企转移供应链”等政策。2021年,日本推出“半导体数字产业战略”,强化尖端半导体制造技术开发,完善国内半导体生产基地建设。2022年5月,正式推出《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将维护供应链安全作为该法的核心内容。2023年11月,日本发布面向经济安全保障的“产业和技术强化行动方案”,旨在应对全球政治安全形势日益复杂背景下的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风险,进一步强化供应链韧性。
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第一,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明显短板。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门类,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但从产业内部发展动能来看,中国部分产业存在低端锁定、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传统产业面临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企业利润空间受限,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根据《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在创新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国际市场的外部环境波动带来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汇率不稳定等因素,同样增加了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运行压力。目前,中国在高端芯片、航空发动机、高精度数控机床等领域的对外依存度较高,部分核心技术仍被国外垄断,自给率相对较低,一旦供应链中断,将对相关产业产生严重影响。
第二,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的系统评估与预警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外部风险和内生风险增多,必将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造成冲击,引发关键技术或零部件断供、断链等风险,但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系统评估与预警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难以有效防范关键环节风险。
第三,应对国外针对性产业链供应链“脱钩断链”的机制和立法保障不足。反对“脱钩断链”,摒弃“小圈子”和零和博弈,不仅是捍卫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正当之举,更是维护全球发展的应有之义。由于中国尚未构建系统的“脱钩断链”应对机制,在供应链立法方面尚属空白,导致提前应对安全风险的能力有限。
第四,产业链供应链标准制定方面的引领不足。尽管中国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近年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但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仍较为有限,由中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占比仅为2%左右,亟须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协同体系,推动“中国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变。除此之外,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创新技术在产业链供应链标准转化方面的能力不足,围绕领先技术的“自主研发—标准转化”机制有待完善。
第五,产业链供应链地区协同不足。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地区协同能力有待提升,区域间的政策差异大、信息共享不畅等因素导致地区间优势互补和产业协同效应未能充分发挥,部分地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形成开放、公平的地区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环境,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造成较大影响。此外,统一的区域性风险防控体系尚未建立,制约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全局风险应对能力。
系统构建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管控机制
中国作为全球性产业大国,拥有规模庞大、空间范围广泛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管控产业链供应链风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系统思维、方法和措施,构建起系统风险管控机制,充分利用数智技术,实现精准风险识别、评估、研判与有效应对。
(一)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评估机制
一是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评估联席会议机制。绘制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图谱,列出产业链供应链优势、短板、弱项及被“卡脖子”清单。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可会同来自产业经济、工程技术、应急管理等领域的行业代表、专家学者等,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联席会议机制,其功能是动态监测产业链供应链潜在安全风险,根据产业链供应链的依赖度、供给集中度、风险可控度等细分指标,划分风险优先级,特别是针对“卡脖子”领域的关键环节,建立系统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及时发布全面系统的风险预警报告,提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发展建议。
二是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韧性的动态评估机制。评估项目涵盖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和重点企业,评估其在面临突发事件冲击时的应对和恢复能力。评估内容涵盖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程度、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自给率、突发事件下的关键产业应对策略及其局限等。每年对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并发布评估报告。
三是构建合理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评估模型。基于相关数据,对产业链供应链的结构、分布、依存度等进行详细、多维度的综合分析。对于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关键产业,综合考虑产业布局、行业及区域差异,坚持“底线思维”和“领跑思维”相结合,对产业链供应链抵御力和恢复力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精准量化和全面评估,对关键节点与链路设立动态更新的安全预警目标,以更好适应市场和技术环境的不断演进。
(二)建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
对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的效率、成本、风险和可持续性进行量化评估,涵盖供应链响应时间、库存周转率、供应商多样性等关键绩效指标。构建重要资源和产品全球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关键节点风险精准识别,以及关键链路风险的动态跟踪和实时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通过跨部门信息共享实现风险联防联控,使产业链供应链风险最小化。
(三)构建防范“脱钩断链”的系统性工具箱
系统性工具箱包括多元采购策略、供应链备链计划、弹性生产计划、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深入调研并有效对接企业在供应链中断时的切实“痛点”,发挥政策工具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作用,帮助企业快速调整和重新配置资源,缓解“脱钩断链”期间的多重压力,保障生产和运营的连续性。鼓励“链主”企业引领合作,带动全链条的合作伙伴不断提高韧性。
(四)构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体系
通过深化区域合作,推动各区域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产业合理分工布局,打造高水平区域产业集群,提高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和韧性。在特定区域,建立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加快完善国家储备体系。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
(五)健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立法保障
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立法工作,明确产业链供应链的法律地位、责任主体、监管机制和安全保障措施,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国家标准和规范。可由全国人大牵头,会同国务院相关主管部门,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立法研究,用法律手段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自主可控。
(六)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治理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与推广,促进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最佳实践在世界范围应用。积极开展产业链供应链标准国际交流合作,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技术创新和应用,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标准治理方面提高影响力、赢得话语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国际交流沟通平台作用。支持优势企业围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参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标准制定。
(作者分别为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